一、从人与人的沟通说起
我们平时和别人交流,会用语言去表达我们的想法。比如你说:“帮我打开这个盖子”,对方就能理解并完成动作。
在计算机世界里,我们也需要通过“语言”来告诉它我们要做什么。只不过,计算机能听懂的不是中文也不是英文,而是二进制指令集(也就是 0 和 1 的组合)。
所以,写代码的本质就是:向计算机发指令,让它按照我们的要求去做事。
二、那我们是怎么和计算机“说话”的?
我们不可能直接写一堆 0 和 1 来编程,太难了!于是人们发明了各种编程语言,让我们可以用更接近人类语言的方式来写程序。
这些语言分为两大类:
高级语言:像 Python、Java、C++ 这些,我们容易理解和编写。
低级语言:像汇编语言、机器码,更贴近计算机的理解方式。
为了让计算机真正明白我们写的代码,就需要一个翻译过程。
三、代码是怎么一步步变成计算机能理解的指令的?
我们可以把整个流程想象成一个“翻译+执行”的过程:
高级语言(如 Python、C++)
↓ 编译 / 解释 / 混合处理
操作系统对应的可执行程序(如 Windows 的 .exe 文件)
↓ 操作系统加载并运行
由 CPU 执行其中的机器码(也就是二进制指令)
↓ 控制主板等硬件完成任务你不需要知道每个细节,大致理解这个流程就足够了。
四、两种主要的代码处理方式:编译 vs 解释
根据代码是如何被处理成机器能理解的形式,主要有两种方式:
✅ 编译型语言(如 C/C++)
把代码一次性全部翻译成目标平台的机器码(比如 Windows 上的
.exe文件)翻译完成后可以独立运行,不再依赖源代码
常见工具:GCC、Visual Studio
✅ 解释型语言(如 Python)
不生成单独的可执行文件
一边读代码,一边翻译并运行
更灵活,但通常速度慢一些
常见工具:Python 解释器
五、总结一句话
写代码,就是在告诉计算机要做什么事。我们用自己看得懂的语言写好指令,然后通过各种工具把这些指令翻译成计算机能理解的二进制命令,最后计算机就会按照你的想法去执行任务。